以下是對選用幾種固定方法的減速機在調整軸承空隙的辦法總結。
1 軸系兩頭固定方法
這種結構常選用端蓋固定軸承外圈,結構簡略,運用便利。在一般的齒輪減速機及軸承支承點跨距<300㎜的蝸桿減速機中較為常見。
1)外裝式端蓋的減速機軸承空隙調整
此種方法結構簡略,運用便利,在減速機中被廣泛選用。
外裝式端蓋固定的齒輪軸系結構:出廠時大多會在兩頭留有適量的軸向空隙,以確保軸承的靈敏運轉及軸系零件的熱伸長。此空隙一般在0.25㎜~0.4㎜范圍內,否則會使翻滾體受載不均勻并引起較為嚴重的軸向竄動。因而要靠調整軸承空隙來確保必定的軸向空隙。在調整此種固定方法的軸系時,首要打開減速機的觀察孔,看準齒輪的嚙合狀況后,再確定軸系是從哪個方向移動空隙。
假如確定高速軸向輸入側調整空隙,就要把高速軸的悶蓋拆下,用深度游標卡尺測出軸承距端蓋平面的深度記下;然后用撬杠類東西把軸系向輸入側移動,再測出悶蓋端軸承距端蓋平面的深度,兩個深度尺度的差值便是軸承移動的量。把軸系移動好后,就在軸承孔上加上與移動量相等的墊片,最終裝上悶蓋。
待一切部件裝配完后,悄悄盤動減速機,查看各軸滾動是否靈敏。若仍有卡阻,則可對加的墊片厚度適量減薄。直到把減速機各軸的滾動調整到靈敏。根據實際狀況,還能夠把裝置于箱體上的軸承端蓋進行切削加工,切削深度為軸承移動量或略大于移動量的0.20㎜。如切削深度大于端蓋平面厚度的1/3,則因為端蓋太薄,強度減弱,需求從頭加工端蓋。
對可調整空隙的向心推力軸承,可通過調整軸承由外圈的相對方位得到需求的軸承游隙。這種游隙一般比較小,以確保軸承剛性和削減噪聲、振蕩。對不行調空隙的軸承(如向心球軸承),可在裝配時通過調整,使固定端蓋與軸承外圈端面間留有適量的空隙,以容許軸系的熱伸長。
在圓錐齒輪減速機中,關于懸臂的小錐齒輪的軸系,要求具有良好的剛性,并且能調整軸系的軸向方位,以達到兩齒輪錐頂重合。因而常將整個軸系裝于套環內而形成一個獨立組件。套杯的肩起固定軸承的效果,凸肩不行過高,以利于軸承的拆開套杯凸緣及軸承端蓋處都有墊片用來調整軸承空隙及調理軸系的軸向方位。
圓錐齒輪軸系選用向心推力軸承時,軸承有正裝置和反裝置兩種安置方案。正裝置的結構支點跨距較小,剛度較差,但用墊片完成調整比較便利。反裝置的結構裝置軸承不方便,用圓螺母調整比較麻煩,但支點跨距較大,剛性較好。當要求兩軸承安置緊湊而有需求進步軸系的剛性時,常選用此種結構。
2)嵌入式端蓋的減速機軸承空隙調整
主要是通過減速機自身的調整端蓋來完成軸承空隙的調整,不用拆開減速機的零部件。某礦卷揚機選用的蝸輪蝸桿減速機蝸桿軸承空隙的調整形式。
在生產空隙時停機對減速機軸承空隙進行調整,假如能卸出輸出端的負載,調整將更為準確,利用調整端蓋上的調整螺栓進行調整,調好后,悄悄盤動減速機,查看各軸滾動是否靈敏。若仍有卡阻,則反復調整,直到把減速機各軸的滾動調整到靈敏、無顯著軸向竄動為佳。
因為運用中各零件的彼此效果,使得固定軸承外圈(或內圈)的擋圈和端蓋上壓軸承外圈的臺肩會發生必定量的磨損,這些不起眼的磨損,累加起來也會使軸系有很大空隙,也能導致軸系發生竄動。
值得注意的是與調整螺栓配套的嵌入壓蓋,與軸承外圈觸摸的部分,有的減速機上該壓蓋觸摸面過少,經常導致磨損敏捷,大大縮短了軸承空隙調整周期,解決的辦法是:增加內壓蓋與軸承外圈的觸摸面積(從頭制造加工,加寬內壓蓋的軸承外圈壓邊),也能有用的延伸軸承空隙的調整周期,避免軸承的損壞。